杨瑞龙:共享发展观下的竞争与合作机制——中国微观经济学的逻辑框架
发布时间:2025.07.15

创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经济学理论体系即中国经济学需要一个扎实的微观分析基础。中国微观经济学不仅要研究一定生产力发展水平条件下的生产关系,还要研究一定生产关系条件下的资源配置,关注单个经济主体的选择行为,包括企业投资与供给行为及家庭的劳动力供给与消费行为,关注收入分配、关注政府与市场之间关系等。

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微观主体行为的分析显然是传统政治经济学的短板。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研究剩余价值向利润转化、利润向平均利润转化、价值向生产价格转化过程中讨论了供求、市场竞争、价格、资本转移等微观问题,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主要是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演化预测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没有具体分析未来社会的微观运行机制。传统政治经济学认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由于商品货币关系的消亡,计划是配置资源的唯一方式,国营企业完全从属于政府,事实上没有独立的企业行为,市场也不发挥作用。由于缺失对微观主体行为的分析,传统政治经济学难以解释我国的市场化进程及相应的微观机理。

西方主流经济学在理性人、稀缺性假设下解释了为什么一个自由竞争的市场体系能够自动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但在构建中国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分析框架时应避免采用“西方微观经济学+中国案例”的编写方式。西方主流经济学在经济人假设下坚持个体主义成本收益分析方法,证明市场机制有效运行的前提是私有制,其信奉的是个人主义与自由主义价值观,这显然与中国所坚持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及核心价值观不相符合。重构中国经济学微观分析基础的理论难点如下:一是如何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下重塑市场主体,特别是如何在坚持以国有经济为主导条件下通过改革把国有企业改造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竞争主体;二是如何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下完善市场机制与市场体系,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三是如何在贯彻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条件下形成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分配制度;四是如何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条件下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显然,我们无法在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框架内回答以上难题。

我们应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4月25日来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的重要指示来构建中国微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那就是“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也就是说,中国微观经济学应以我国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下不断深化市场化改革的实践为研究对象,其理论逻辑的构建既不能照搬照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也不能照搬照抄西方主流经济学基本原理,而应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当代化马克思主义最新研究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构建既符合基本的学术规范又能够反映中国特色的中国微观经济学的理论逻辑。这一理论基本逻辑就是“共享—发展—改革”三位一体的辩证统一关系,并在此理论基础上形成共享发展观下的竞争与合作微观运行机制的理论分析框架。

首先,共享是中国微观经济学的逻辑起点。共享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整体主义分析方法,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共享的基本内涵就是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共享发展观的含义如下:一是全体人民而不是部分人民或者局部地区共享发展成果,也不是实现平均主义分配;二是共享发展成果的制度基础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制度有助于实现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统一,实现共同富裕;三是共享发展成果的前提是鼓励人民群众勤劳致富;四是实现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的战略任务,需要脚踏实地,久久为功。

其次,发展体现了中国微观经济学历史逻辑与理论逻辑的统一。从共享目标的实现机制看,发展是必要前提,从而发展体现了中国微观经济学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的统一。从理论逻辑看,实现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的根本路径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共同富裕不是收入低水平下的平均分配,而是在做大“蛋糕”下的公平分配;从历史逻辑看,中国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的关键是发展,发展是硬道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才是社会主义,发展必须致力于共同富裕。国家越发展,越要把贫困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好。”

最后,改革是中国微观经济学的实践逻辑。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都证明发展是第一要务,而中国在过去四十多年中发生“增长奇迹”的关键原因是持续进行了一场前所未有的伟大实践,那就是市场化改革。这场伟大的改革实践“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在坚持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下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市场化改革为发展注入了极大的动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增长奇迹。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微观经济学把“共享—发展—改革”作为核心理念,把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作为根本目标,也把它看成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终极目标。实现共同富裕的微观机制是什么呢?竞争与合作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共同富裕的微观机制,从而形成了共享发展观下的竞争与合作机制。

高度集权的计划体制强调利益的一致性,企业利益及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中央政府作为计划中心掌握几乎所有的决策权,工厂没有经营自主权,生产活动完全听命于计划中心,缺失物质利益刺激,追求产值最大化,没有自己独立的利益目标;劳动者也没有职业选择权,实行“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平均主义分配体系,个人的努力与分配结果缺乏必然的联系。这样一种忽视利益协调机制的计划经济体制导致了普遍的短缺及经济运行的低效率。

市场化改革改变了计划经济条件下命令服从的资源配置方式,引入了市场竞争。市场主体的培育沿着两条路径进行:一方面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保护私人产权;另一方面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国有企业逐步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竞争主体。同时,农村普遍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户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伴随市场主体的确立,价格改革从双轨制逐渐走向市场价格,价格由市场供求决定,培育商品市场与要素市场,市场体系逐步完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改革一方面大大调动了微观主体的积极性,刺激效率显著提升;另一方面产生了多元的利益主体,包括家庭、企业、农户、地方政府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微观主体基于产权的个体利益受到法律法规的保护。只要不伤害其他市场主体的利益,市场主体追求自身利益的正当行为受到法律的保护,而这种对自身利益合法追求的行为正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微观条件。这些利益主体之间在参与经济活动的过程中形成了复杂的利益关系,包括:国企和民企的利益关系;企业内部的利益关系;社会群体的利益关系;地区之间的利益关系;城乡之间的利益关系;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等等。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各微观主体之间的利益必然存在差异,从而会导致利益冲突,而在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条件下,利益冲突只能通过市场竞争来解决,优胜劣汰。竞争的前提是承认与保护市场主体在不损害其他人的前提下追求自身利益的权利与行为,竞争的方式主要分为价格竞争与非价格竞争。所谓价格竞争是指在商品具备同样品质条件下通过调整价格获得竞争优势,所谓非价格竞争是指在同样价格条件下通过提高商品的品质来获得竞争优势。如果市场是完美的,竞争是充分的,那么市场机制将自动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但事实上,市场是不完美的,竞争也是不充分的,市场交易中广泛存在损人利己的机会主义行为,市场失灵在所难免,从而不仅政府干预是必要的,市场主体之间的合作也是必要的。所谓合作是指个人与个人、利益集团与利益集团之间为达到共同目的而彼此配合的一种行为模式。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很难构建一个基于共同目的的合作模式。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不同,中国是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它一方面表明中央政府作为国家利益的代表者将在经济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另一方面表明各利益主体之间既有不同的利益诉求,又有利益一致的地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既可以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引入有效的竞争机制,同时也可以构建基于共同目的的合作机制。建立在公有制为主基础上的共同目的可以在微观与宏观两个层面形成合作机制。在微观层面,市场主体在参与市场竞争追求更高效益的同时,承担更多社会责任,特别是国有企业不仅追求利润目标,还要追求某些社会目标,比如为经济发展提供基础性条件,维护社会稳定及国家安全等。在宏观层面,政府通过经济社会等政策追求社会公平正义。

实现共享发展成果中的利益主体之间既有合作,又有竞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的两种主要方式就是市场和政府。因此,如果把竞争与合作理解为实现资源最优配置的根本机制,那么市场和政府就分别对应于竞争与合作机制的实现场景。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决定了各利益主体之间存在竞争,并通过市场机制调节利益关系,市场主要通过竞争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下的所有制结构与分配关系决定了利益主体之间具有共同的利益目标,这是利益主体之间合作的制度基础,政府主要通过合作机制更好地发挥作用。竞争与合作就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共享发展成果的微观运行机制,相对应的就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把“无形之手”与“有形之手”结合好,微观能“放得活”,宏观能“管得住”。

论文原文请见:刘伟,杨瑞龙,陈小亮,等.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加快构建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建构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笔谈[J].经济科学,2025,(03):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