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国有经济研究院联合国网能源院共同举办第二届新时代国资央企高质量发展学术论坛
9月25-26日,第二届新时代国资央企高质量发展学术论坛在北京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是“开启强国建设新征程 擘画深化改革新蓝图——收官‘十四五’启航‘十五五’全面推动国资央企高质量发展 更好服务中国式现代化”。论坛由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和中国人民大学国有经济研究院共同主办,京津冀国资国企智库委员会、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中国电力》杂志社协办,共设置主论坛和4个分论坛。论坛回顾“十四五”、启航“十五五”,共同探讨国资央企改革的重要议题,深入交流、建言献策,为推动国资央企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主论坛由领导致辞、主办方发言、主旨报告三个环节组成,分为上午和下午两个半场。上午的主论坛由国网能源研究院副总经理(副院长)、党委委员袁兆祥主持。
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主任衣学东表示,国资央企是国民经济的“压舱石”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主力军”。要进一步扛起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任,持续增强企业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为保障经济平稳健康运行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供坚实支撑。面向“十五五”,要以“五个价值”为引领,推动国资央企迈向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新阶段。持续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持续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构建并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
中国人民大学国有经济研究院院长、杨瑞龙教授认为,国有企业改革应坚持分类改革思路。宏观层面,基于企业提供产品的性质及所处行业特性两个维度形成功能导向的分类方法,针对不同类型国有企业采取差异化改革模式;中观层面,落实自然垄断环节独立运营和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推动竞争性环节混合所有制改革,加大力度引入民营资本;微观层面,增强企业经营主体地位。同时,应分类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分类分层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不断健全国有企业分类考核评价体系。
国网能源研究院总经理(院长)、党委副书记魏玢认为,国资央企改革发展要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主题,将提升价值创造能力作为具体落脚点,注重提升“五个价值”。能源电力央企要打造新时期国资央企深化改革样板,当好科技创新“国家队”、推动国有资本“三个集中”“领头羊”、绿色低碳发展“先行军”和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示范者”。国资央企改革发展要以新质生产力驱动价值创造能力提升,将科技创新作为源动力,将产业变革作为新赛道,将技术转型作为新势能;要以新型生产关系保障价值创造能力提升,注重战略制定的垂直一体化,探索组织平台化柔性化变革,加快市场化运营机制建设,有效激发员工队伍内生活力。
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会长、国务院国资委原党委委员、秘书长彭华岗指出,现代新国企是顺应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求,能为二者提供关键支撑,且具备创新领先、功能突出、治理高效、充满活力等特征的现代化新型国有企业。打造现代化新型国有企业,可重点推进六大举措:一是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二是完善国有企业科技创新机制,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三是强化国有企业对重点领域的保障,支撑国家战略安全;四是健全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使国有企业真正按市场化机制运行;五是完善管理监督体制机制,健全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六是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作用。。
辽宁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李政认为,国有资本“三个集中”以国家战略需求为锚点,围绕领域、主体、区域构建体系,有助于破解国有资本布局结构性难题。宏观层面,推动政策引领与制度创新相融合,加强战略规划与顶层设计;中观层面,推动产业整合与生态体系构建,推进央企战略重组与专业化整合;微观层面,推动企业创新与价值创造,加强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深化市场化经营机制改革。此外,针对安全与经济命脉、民生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不同领域还需实施差异化的发展策略。
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副院长王勇指出,理解中国经济发展历程的一个关键框架是“垂直结构”,即国有企业主导上游基础性产业、民营企业在下游竞争性领域充分发展的独特产业分工格局。垂直结构深刻影响了国企与民企的互动关系及利润率表现。特别是,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等经济下行期,国有企业承担起重要的反周期宏观调控功能,通过逆势投资、稳定就业和维持关键供给,有效缓冲了经济波动,保障了宏观大局稳定。自2018年以来,面对日益复杂的外部环境,国有企业的战略角色进一步凸显,在维护产业链安全、突破“卡脖子”技术、实施国家重大战略方面发挥了新型举国体制的独特优势。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黄群慧指出,在新发展阶段,国有企业必须强化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使命,并加快建立以使命为导向的分类评价与改革机制。他建议,要加快建立国有企业履行战略使命评价制度,实现国有企业战略使命评价与分类改革相结合,国有企业战略使命整体评价与具体评价相结合,评价的稳定性和动态性相结合。要强化国有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使命导向,推进国有企业构建更加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要健全国有企业推进原始创新制度安排,弘扬企业家精神,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积极探索针对国有企业的长期主义的绩效考核机制和创新容错机制。
下午的主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国有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刘瑞明主持。
清华大学现代国有企业研究院副院长刘震教授阐述了全面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方法论。一是改革必须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目标上要长期坚持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当前尤其要聚焦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问题上要着力破解体制机制障碍。二是以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谋划改革,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持续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突出国资国企在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方面的作用。三是坚持破立并举、先立后破的有机统一,更加注重国资国企不同领域改革以及同一领域改革不同方面的关联性和耦合性。
北京师范大学公司治理与企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高明华教授指出,公司治理是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所在,也是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核心所在。并基于《关于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的意见》提出公司治理改革六个关键点:一是明晰党委(党组)决策边界,维护治理的稳定性和高效率;二是加强对大股东的约束,保障中小股东权益;三是推进董事会规范化运作,提升外部董事履职能力;四是完善董事会对经理层的授权机制,弘扬企业家精神;五是建立内部制衡机制,健全公司章程制度;六是推进公司治理数字化转型,但需避其风险。
国网英大国际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党委副书记李伟阳以战略社会科学家为视角论述了新时代国资央企高质量发展逻辑。他认为战略社会科学家应具备三大共性,即把握符合规律的战略方向、拥有强大的组织能力以实施战略、善于将战略转化为高层决策与社会共识,强调“无中生有”的创造性,以及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理解国资央企必须将其置于国家现代化道路的大局中,视其为一种社会性、历史性和设定性存在。评估国资央企发展不能简单对标国际财务指标,而应依据其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实际贡献。需结合国情、国际竞争环境与国运时机开展研究,重视历史思维与制度创新,构建起连接国家现代化道路与国资央企战略的桥梁,推动改革与发展持续深化。
中国人民大学国有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杨继东教授提出,数字化转型是当前国有企业深化改革、提升核心竞争力、迈向世界一流企业的关键路径和必然选择。数字化转型是“战略重塑”,而绩效评价体系是“行为指挥棒”。完善适配数字化转型的绩效评价体系本质上是通过“指挥棒”的变革,引导和倒逼国有企业真正实现发展模式的革新。从国有企业自身看,首先应从顶层战略出发,确立新的绩效哲学;其次,设计分层分类、平衡多维的指标体系;再次,用敏捷和持续反馈的管理过程替代年度的静态考核;最后,通过文化、激励和能力的全面保障,确保新体系能够落地生根。
国网能源研究院国资国企改革与现代企业治理方向团队负责人、专家张华磊认为,国企改革的历史逻辑、政策逻辑、实践逻辑、理论逻辑内在协调统一、相互影响交织,贯穿了国有企业改革全过程。动态能力概念作为“桥梁”和“引擎”,能够将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要求,传导至增强核心功能与提升核心竞争力两个环节,助力构建解释国有企业改革实践的理论框架。他建议,将持续提升国资央企动态能力作为未来改革的重要发力点,将核心功能与核心竞争力协同增强作为重要目标,分层分类建立健全战略使命评价制度,大力激发、保护和弘扬优秀国有企业家精神,实现国有企业更高质量发展。
国网能源研究院国资国企改革与现代企业治理方向团队负责人、专家张华磊本次论坛面向“十五五”国资央企高质量发展,聚焦分类改革、科技创新、价值创造、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等关键议题,提出应坚持功能导向分类改革,以“五个价值”引领提升核心竞争力,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科技与产业融合,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强化国有资本“三个集中”与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为国资央企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撑。论坛成功举办,为中国人民大学国有经济研究院与央企智库合作研究提供了宝贵经验。未来,中国人民大学国有经济研究院将进一步整合资源、加强与国资央企、研究机构交流合作,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实现国有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文章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国有经济研究院、国网能源研究院